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损坏为特征,并引发骨脆性增加和骨骼的负载功能减弱,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在众多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中,定量CT是唯一选择性测量松质骨骨密度的方法,而椎体的主体几乎都是由松质骨组成,其代谢转换率是皮质骨的8倍,骨量变化可早期出现。它排除了周围骨皮质和邻近组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利用了CT机的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了真正的体积骨矿密度的测量。QCT—BMD测得的数值通过演算得到两个重要参数T值和Z值。T值表示与20岁同性别体健者平均值相比的标准值的偏差,Z值表示与同性同龄人平均值相比的标准偏差,T值对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Z值则主要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其他方法相比,QCT整体骨BMD诊断骨质疏松症效果最好。
LDH是骨科常见疾病,成年人从20岁椎间盘便逐渐开始出现退行性变,髓核的粘多糖蛋白复合体开始减少并趋向胶原化,其水分含量不断下降,纤维环丧失应有的坚韧性,并产生不同部位的薄弱环节,在重力和剪切载荷的作用下,髓核向纤维环的薄弱环节突出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比例不断提高,至50~70岁时,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大约为26.9%,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本实验骨质疏松症组LDH的发病率为43.2%,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分析其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种因素:①腰椎骨质疏松使椎体的承受压力下降,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增大,降低椎间盘的弹性,髓核受到压缩,环状纤维所受到的离心力加大,使纤维受到拉伸,当此力超过承受的范围时,导致髓核突出。②腰椎骨质疏松症引发的椎体滑脱,脊柱侧弯以及椎体不稳,均可以导致局部异常的应力增高直接损伤椎间盘结构。从解剖学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前侧及左右两侧均较厚,相对薄弱的突破口是在后侧与后外侧,所以引发纤维环的后外侧破裂和髓核的后突。③椎体松质骨应力集中于与软骨终板的中央部位,而终板的应力集中部位为中央偏后。该部位的高应力状态可以造成椎体松质骨的微小骨折而使髓核的营养供应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椎间盘发生退变。还有学者提出在椎体松质骨,纤维环与髓核之间存在液体的相互流动,异常的力学因素可使流动类型发生变化,并影响软骨终板与骨的通透性,进而破坏髓核的营养供应。即使松质骨的微小骨折愈合,该部位的通透性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发生在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研究两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对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影响,椎间盘突出症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是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