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从胚胎第6周左右开始,间充质先形成膜状,以后有的骨骼在膜的基础上直接形成,称为膜内成骨,如颅盖骨。有的骨骼则先经过软骨阶段,进而再形成骨骼,称软骨内成骨,如颅底骨、躯干骨、四肢骨。
(1)膜内成骨。在即将形成骨骼的间充质膜的中心处,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然后出现钙盐沉积,既构成骨质。而周围的膜成为骨膜。开始形成骨骼的部位称为骨化点(或骨化中心),由此向四周呈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一方面在新骨质的表面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的骨质,使骨骼不断加厚;另一方面已形成的骨质也不断地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使其形态不断改变,以适应功能和周围的器官与结构的需要。
(2)软骨内成骨。即由间充质先发育成软骨雏形,再由软骨逐渐骨化成骨骼。例如长骨就是在相当于某一长骨的位置,由间充质先形成软骨雏形,再由软骨干的中心部开始发生钙盐沉积,为原发骨化点(初级骨化中心),由此向两端增长。出生后,在长骨两端骨骺内出现继发骨化点(次级骨化中心),在骺部进行造骨。骨膜、原发骨化点、继发骨化点均不断造骨,分别形成骨干和骺,两者之间有骺软骨(在X射线上不显影,呈亮带)。内、外骨膜经不断造骨与改建,使骨骼不断加粗,髓腔不断扩大;骺软骨也不断增长和骨化,使骨骼不断伸长。当发育到一定年龄(一般在16~24岁),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愈合而形成骨骺线。长骨自此停止生长,身高一般不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