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CPR580 部队急救培训模拟人

⇒了解更多军队急救训练模型点击这里
军队干休所心肺复苏一体化培训
院外呼吸心跳骤停( card iopu lm onary arrest, CPA )直接威胁军队离退休干部生命安全, 其复苏水平不仅体现国家、军队的急救医疗水平, 更体现党对老干部的人文关怀, 彰显社会文明。心肺复苏( CPR )是抢救CPA最有效的措施, 我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引入"生存链"理论, 立足构建军队CPR"生存链", 全面提高复苏水平, 创造性提出并论证了军队CPR一体化培训模式, 现汇报如下:
1. 军队急救一体化培训的必要性
1.1 创新急救体系是军队CPA复苏成功的关键。我国院外CPA的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不足2%"。军队是我军离退休中高级干部集中修养、生活的特殊社区群体, 老龄化明显, CPA发病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如何有效提高军队院外CPA的复苏成功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CPA急救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黄金抢救时间是4min,10min以上开始复苏者, 几乎无存活可能。按照现行"快速后送"的保障模式, 急救多属于"被动等待"型, 专业急救人员达到现场时, 已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无法实现急救的现场化和连续性。科学的急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CPA急救的特殊性, 基于"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称指南) "生存链"理论, 结合军队实际情况, 我们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急救", 探索构建了CPA三级急救体系:
1.2 CPR"生存链"是急救体系的核心。CPR是抢救CPA最有效的措施, 分为基本生命支持( 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三级急救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完整有效、衔接流畅的CPR"生存链", 包括人力、设备和制度三要素, 其中人力是根本, 是"生存链"中最积极和能动因素。陪护人员、保健
人员、急诊人员构成军队CPR"生存链"的人力主体。"链"中的相关人员能否掌握适当的CPR技术, 在最佳的时间内给予复苏, 给予正确的复苏, 并环环相扣, 无缝隙连接, 使CPR成为一个整体, 决定"生存链" 的有效性。
1.3 一体化培训模式是构建CPR"生存链" 的科学思路。显然, 树立"生存链"意识, 使"链"中三类人员各司其职, 陪护人员转变为合格的现场"第一目击者", 现场急救; 保健人员具备专业化BLS 技术, 熟悉ACLS,积极自救; 急诊人员通过军队急救训练模型全面掌握规范标准的CPR技术, 标准急救, 形成一体化急救人力, 成为军队CPA复苏"生存链"的前提和基础。然而, 对于如何建设军队CPR一体化急救人力, 缺乏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表明, 军队急救训练模型培训是有效的途径, 但我国急救教育和培训处于自发的无序状态, CPR普及率低, 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1)缺乏整体性, 只是从局部环节和方面出发, 未能把培训放到构建完整CPR"生存链"的高度思考; (2) 追求"大而全", 希望人人都成为CPR 多面手; (3)缺乏长效机制, 培训往往走过场, 昙花一现。我们认为, 建立完整的CPR"生存链", 依靠分散的孤立的不连续的,"大而全"式的培训建设军队CPA一体化急救人力, 是行不通的,通过军队急救训练模型系统、集中、统一的培训是必由之路, 军队一体化培训模式适应一体化急救人力建设的需求, 是构建CPR"生存链"的科学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