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CPR480 电力急救训练模拟人
石油化工现场救护的对策
如何更迅速、更有效、更有组织就地进行灾害事故的急救,降低院前死亡率和后期致残率,这是石油化工系统乃至当前急诊医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努力组建新型的急救医疗系统(EMSS),强调在伤病之初即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也就是以最迅速的方式把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送到病人或伤员身边。为此,石化系统企业也应在院前建立一个行动迅速、合理有效的急救组织,使病人及早地得到救治,安全地被输送到医院。
1 建立院前急救组织
石油化工系统下属企业多数为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厂辖居住区人口在1万至10万人之间、占地面积一般在4万平方米以上。辖区范围大,布局分散。近年来,许多职工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配备了医生、护士,但大多是多科的综合,专业化程度不高。为此,设立院前急救组织是降低企业灾害伤亡程度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是急诊医疗体系发展的方向。企业领导及医疗卫生部门主管负责人应予以重视。据了解石化系统目前只有两家(大庆、安庆)成立了急救站。院前急救组织缺口很大。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特点,化学毒物分布情况,事故好发区,选定一个既与事故发生点较近,又靠近企业医院的中心位置,建立院前急救组织。尽可能地缩短抢救半径,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灾害事故的急救工作包括应急解毒、生命支持、稳定伤情、安全送运,为争取系统治疗作必要准备。
2 人才与技术培训
建立急诊医疗体系,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均需经过石油化工急救训练模拟人的特殊训练。选用年青又有一定医疗经验的医师、护士担当。通过石油化工急救训练模拟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对危重病人现场急救保持其气道通畅和维持血液循环至关重要,所以心肺复苏术的技术训练应列为其他急救技术的首位。准确的施用解毒药物,冲洗、中和、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抗休克,观察生命体征、烧伤应急处理、伤员集中、分类、分流和后送等现场急救培训内容。要求急救人员具有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救治技术。
3 配备和改善急救设施
目前企业医院普通救护车只配备氧气袋、简易担架、急救箱“老三样”。无心电图、呼吸机和解毒设施。难以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故作出快速反应。救护车内应添加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多功能小型急救箱、起博器、简易呼吸机、急救药品、洗消设施等。一种以氧气为动力、不需要电源的美国产HLR气动急救心肺复苏担架,可在任何场合下连续进行心肺复苏:移动式单人医用高压氧舱,对窒息性气体引起急性中毒可以及时启用急救。以上两种均是便携式急救生命维持系统,并已在我站现场急救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4 制订《预案》提高急救水平
为做好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须对本企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做全面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可行的医疗救护预策。如急救程序、急救网络、疏散方案等。在突发事件时防止忙乱,苍促和顾此失彼的现象。以最快的速度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恰到好处的投入救援。《预案》制定后应向企业职工家属宣传,定期进行不同类别的反事故演习。负责急救的医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熟悉各种急救程序,定期按预案通过石油化工急救训练模拟人进行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伤亡率。
5 加强宣传,增强院前急救知识
企业突发性事故中工人自救互救是最及时、最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应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系统宣传各种急救知识。把各类化学中毒的救护方法、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教会一线工人,使他们在中毒最初阶段(化学中毒猝死病人行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为5~6分钟)进行自救互救。同时对现场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五大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清除侵入体内的异物、电击、溺水、灼伤等初期急救知识进行培训和模拟训练。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一线急救人员,形成医院、急救站、班组三级急救网络。这样才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慌乱为镇定,变不规范为规范。对促进石油化工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提高,降低事故伤亡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