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CPR230 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

⇒了解更多心肺复苏模拟人点击这里
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在临床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患者身上“练习”必将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的应用。医学模拟教育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模拟诊疗教学理念加上综合模拟人等模型的辅助配合构建完美的校内临床医学教育平台。针对这种趋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2010年9月购买我公司出品的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和气管插管模型,我们在急救技能教学中利用模拟人系统,采取先模拟操作,后真人操作的实习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缓解临床教学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实习效果。智能模拟人是科技与仿真的结合,它使“生命安全”这一理念在教学与培训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深化。
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具有模拟各种病人的生理和病理学特征,不仅被作为团体训练、个人技能训练;还可以做药物试验教学,如展现麻醉药、止痛剂等药物的作用;医疗器械试验教学,如开展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麻醉机、各种内窥镜的应用、心脏介入手术等技能培训;还能够模拟血流动力学和模拟肿瘤病灶生长或治愈经过,反映正常生理和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等。但是模拟人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真人”来作临床训练对象,更不能完全替代临床实习或诊治实践。目前超过1/3的美国医学院拥有模拟训练中心,他们针对学习训练的课程制定教案,并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开发模拟人新的功能,如让模拟人有触觉、痛觉、情感,为模拟教学设计更加真实的环境,老师则像“导演”在指导学生模拟着“真实”。日本名古屋大学正在尝试用机器人来训练医生做血管内治疗手术。通过操控机器人,学生或医生可学习在把管子插入到病人的静脉以后,如何进行血管内的治疗或手术。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医学院校逐步建立了医学模拟实验室,利用智能模拟人开展急救模拟教学,改变以往“专家讲课为主+ 单项技术操作练习为辅”的旧培训方法,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医学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使更多的医学院和医院改变传统的教育训练方法,未来的医学模拟人会更广泛地用于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医学模拟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