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借助“生存链”的概念来说明对心脏骤停做出迅速反应的重要性。所谓“生存链”,就是指决定心脏骤停转归或结局的若干决定性环节。“生存链”主要包括4个环节:(1)早期判断心脏骤停,启动医疗急救服务(EmergencyMedical Service,EMS)系统;(2)早期心肺复苏;(3)早期电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电除颤在整个“生存链”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但是电除颤与心肺复苏(胸部按压加或不加人工呼吸)的联合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的联合被称之为“关键性联合”。所谓“关键性联合”,就是一方面应对心脏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力争尽快对可除颤性心脏骤停实施电击除颤;另一方面,在电击之后还要进行心肺复苏。孤立地看待电除颤的作用是不可取的。事实上,电击之后心脏骤停者往往不会立即恢复灌注性心律,而胸部按压可以维持心肌最低限度的血流灌注;此外,即使第1次电击除颤失败.按压也有助于延长电除颧的“时间窗”。
电除颤与心肺复苏的组配或衔接方案是“1次电击+5组心肺复苏”。每组心肺复苏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成人),按压频率为100次/min,5组心肺复苏大约需要2min。“1次电击+5组心肺复苏”方案比以往“连续3次电击+1min心肺复苏”更具合理性。其理由是:(1)双相波除颤已成为电除颤技术的主流,而它的首次除颤成功率较高;(2)1次电击对胸部按压的中断远远少于连续3次电击;(3)5组心肺复苏比1min心肺复苏提供更多、更连续的胸部按压。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击之后不要立即分析心律和检查循环体征或大动脉搏动。而应在5组心肺复苏之后进行分析和检查,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第2个周期的“1次电击+5组心肺复苏”。
此外,在心肺复苏中,双相波除颤不仅具有较高的首次除颤成功率,而且有证据显示,其对心脏骤停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也明显高于单相波(MDS波型)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