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操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侵入性诊疗手段,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熟练程度不同的操作医师,穿刺骨髓稀释率也有显著差异。年轻医师由于经验不足、手法欠佳或用力不当等原因易造成穿刺稀释或不成功。例如操作者抽吸骨髓液过多、抽吸用力过猛,导致外周血混入。进针后抽吸骨髓液不顺利、反复多次抽吸导致外周血混入;穿刺针进入的髓腔明显偏离造血旺盛的主质区、穿刺过浅、过深或穿破了较大的静脉血窦所致。在留取染色体标本时由于肝素钠液留取过多或不足,导致骨髓液中小凝块产生或骨髓细胞密度过低无法正常培养。抽吸或涂片动作迟缓导致部分骨髓液凝集勉强以剩余血清涂片。本研究证实不同年资的穿刺医师对骨髓稀释率有明显的影响,其对策应该是加强骨髓穿刺操作医师的培训,熟练掌握骨髓穿刺要领,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具体在穿刺前应先检查穿刺针是否配套,穿刺针长度是否合适。在抽取骨髓时首先选取合适的部位,并根据穿刺部位及患者的体型选择骨穿针预留的长度。抽吸骨髓前应使用注射器检查穿刺针负压是否正常,操作动作轻快。如作涂片抽取骨髓液的量在0.2mL为宜,约相当于充满注射器乳头即可。推片时宜薄且长,推出典型的头体尾。抽吸时用力不可过猛,如需留取染色体或其他检查所需的抗凝标本时,注射器内肝素钠液应留取适量。过多可影响细胞密度,过少又会导致骨髓凝固。如抽出的骨髓液较稀,可将涂片倾斜,使血液流至载玻片下部,然后用留在载玻片上部的沉淀物作骨髓细胞涂片。
此外实际工作中,骨髓涂片的读片医师水平也对骨髓稀释的判定有一定影响。应该加强读片医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读片学习交流,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读片医师,应当有高年资医师把关。资料显示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稀释率有显著差异。骨髓穿刺常用抽取部位为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和胸骨。髂前上棘骨性标志明显,但骨髓腔小,骨髓液较另两部位少,最易定位但也最易发生骨髓稀释。髂后上棘骨髓腔大,骨髓液丰富,发生骨髓稀释的可能性较髂前小。但某些身材较胖的患者骨性标志不明显,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髂前上棘高。胸骨是骨髓最丰富的部位,也是最不易发生骨髓稀释的部位,但风险最高,因此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穿刺部位。2岁以内的儿童一般采取胫骨或胸骨穿刺。钟振宇报道骨髓稀释率髂前占 7.8%,髂后占 3.47%,总的稀释率占 11.45%,本研究骨髓总稀释率与之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