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是指将各种药物、血液及血液制品通过静脉输入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儿科患者具有年龄跨度大、群体内个体差异大等特点,为其提供安全、高质量的输液护理,需要临床护士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血管通路装置的置入及维护、输液相关并发症的评估和处理等。不断发展的静脉输液治疗技术和不断丰富的临床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相关操作标准及指南的及时推广和更新提出了更多要求。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4年推广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并于 2021年发布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也已于2021年将《输液治疗操作标准》更新至第8版,将《新生儿至青少年输液治疗政策及流程》更新至第3版。长期以来,我国始终缺乏基于国内临床情境且聚焦于儿科人群的静脉输液临床实践循证指南。2021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护理学组(筹)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联合发布了国内首部《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旨在为儿科人群的静脉输液相关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科患者,身体发育及认知水平均有所不同,其免疫系统成熟度及家长照护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决定了静脉输液治疗相关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较之成人有很大区别。故临床儿科医护人员需具备完整的儿科静脉输液治疗知识体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确保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1版《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从输液治疗团队组建到输液相关并发症的预防,通过61条推荐意见,有效回答了儿科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主要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专业指引。但也应看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该指南中得到解答。在指南的临床应用中需注意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方能切实为儿科患者的静脉输液实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