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的组织有其自身特点,因此针对特定部位的创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为理想的缝合技术,为伤口的快速愈合创造条件。面对具体的皮肤伤口,首先需要对深层组织进行处理,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深部减张、止血、消灭死腔,然后便是应用相应皮下缝合技术紧密对合真皮层,最终利用正确的表皮缝合术实现表面的美化。在临床工作中,外科医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缝合模式,下面将从头皮、颜面、躯干以及四肢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头皮伤口的分层缝合:头部皮肤有大量的毛发生长,其表面凹凸不平且缺乏弹性,真皮层十分脆弱,轻度的撞击便可造成撕裂,往往形成不规则创缘,同时由于血管丰富,出血也会比较明显。缝合时,缝线的牵拉易造成真皮层的撕裂,而周围组织因缺乏弹性,无法很好地填充。因此,为了确保适度的张力和良好的止血,头皮伤口多采用分层缝合,皮下用可吸收缝线行BVMS,接着实施贯穿全层的单纯间断缝合。对于头皮较大面积缺损,实施IS将伤口两侧的帽状腱膜重叠起来,有助于提供深部的张力支持。采用PS同样利于头皮缺损的对合,在Kannan的前瞻性试验中相对比头皮的分层缝合,PS具有同等伤口愈合美容效果,而且更为节约时间和耗材[31]。针对不规则创缘,还可以选择CS、BTS及PSS。
颜面部伤口的美容缝合:颜面部的皮肤厚薄不一,而且有眼、鼻、唇、耳等特殊体表器官的存在,因此缝合伤口更强调具体化。SS曾主要用于面部年轻化的重塑,但因其在改变伤口游离缘的张力、重建美容亚单元的自然界限上具有独到的优势,而逐渐被应用在创伤修复,虽然可吸收悬吊缝线在1个月内便可失去大部分张力,但此时周边组织的纤维化已足够支撑伤口后期愈合[32]。另一个面部重建中常用的方法是ImPli缝合,可缓解皮缘张力、消除死腔,有助于接下来实施面部伤口的精确对合[29]。由于颜面皮肤相对来说普遍较薄,因此在缝合真皮时多采用传统皮下缝合法,比如经典的BVMS、ZS等;表皮的修整常用6-0或7-0的尼龙线行单纯间断缝合。在一些特殊区域,如眼、耳、鼻等器官周围的皮肤菲薄且凹凸不平,无法行埋没缝合,可选择行小针细线的单纯缝合。Blouin的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在面部伤口的修复过程中,单纯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并无预后美观方面的差异,但连续缝合更为节约时间[33]。
躯干伤口的减张缝合:躯干是术后瘢痕经常出现的区域,伤口张力较大,因此局部减张更为重要。采用PS将伤口深部脂肪组织和基底部表层筋膜组织连接起来,利用堆积力加固创基,留置皮下缝线实现长期减张,以防止瘢痕的延展。同样,CPS可提供更广泛张力支持,也适用于类似区域。张力缓解后,真皮缘的对接可采用BVMS、SICMS、DBS、SBDS、WEMVMS和ZP等。修整表皮可采用皮内连续缝合,相对于单纯间断缝合而言,可提供良好的上皮支持,且无需拆线、不留线痕、便于术后护理,具有更好的美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