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尽管肌肉注射的应用已有100余年历史,但正确合理选择注射部位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新生儿臀区范围较小,注射部位接近坐骨神经,进针稍有不慎,神经损伤的机会较多。同时新生儿臀大肌发育不健全,肌肉簿弱,不易暴露,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加上皮下脂肪较厚,也是尿布浸泡部位,易感染,如若在此处作为常规注射部位选择,针眼出血不易被发现。还给患者带来局部感染、淤血、硬结形成等病理改变。我们在本组实验中发现,股外侧肌可提供较好的肌肉注射条件。采用股外侧肌注射可以避免因尿布浸湿而引起的针眼感染,不用担心因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
股外侧肌上区肌肉较窄薄,且有旋股外侧血管通过,不宜在此进行肌肉注射,在下1/3段,有文献报道,髌上囊位于髌骨上缘5cm 处,与关节腔相通,此处注射易损害膝关节,或药物注入关节腔内引起继发病理反应,故也不宜肌肉注射。在股外侧中段,肌层厚而筋膜较薄,无大血管神经走行,总体易暴露,是较理想的注射部位。
根据解剖观察测量结果,提出股外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如下:于髂前上嵴到髌骨上缘中点画连线即为肌注的前界,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为后界,将髂前上嵴至股骨外侧髁连线分为三等份,其中份即为股外侧肌肉注射的安全区,既相当于股外侧中段部位该区上界距髂前上棘约(3.0~3.5)cm,下界距髌骨上缘约(2.8~3.2)cm,范围较大约(2.9~3.5x2.6~2.2)cm大小,适宜较长期的肌注。
股外侧肌注射的进行深度与进针方向在股外侧肌的中段,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厚度为(0.547±0.079)cm,肌肉厚度(1~1.67)cm,新生儿肌注时进针约1.2cm,即能保证完全达到肌层。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垂直指向股骨方向,或与皮肤呈45°角进针为宜。
股外侧部肌层较厚,浅筋膜薄,特别是中部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及其它结构,注射时疼痛轻,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注射药物能充分吸收,并可以避免因尿布浸湿引起的针眼感染,减少局部出血、淤血等并发症;同时操作方便,不需患儿翻身,并能准确掌握注射部位和进针方向,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是理想的进针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