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过程中心胸按压的位置问题患者的体位、施救者的位置及按压位置均对心胸按压效果有影响。研究显示,患者俯卧位也可以达到有效地CPR,甚至与仰卧位的复苏效果相同,在猪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中得出,采取头低脚高位,可以增加CPR过程中的颈动脉血流。施救者复苏中采用双膝着地位心胸按压胸廓的按压深度大于其他体位,可提高复苏效率,虽然对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采用站立位较其他体位给予心胸按压施救者容易疲劳。而心胸按压过程中施救者用惯用手接触患者胸壁比非惯用手接触心胸按压效率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复苏效率及操作安全性,目前,《指南》推荐胸骨中下1/3为心胸按压位置。
胸壁是否完全回弹CPR过程中,过度通气或者按压后胸廓不能完全回弹,减压不充分导致胸膜腔内压持续升高,右房压升高,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从而降低冠脉灌注压,颅内压升高,大脑及心脏的灌流量均明显减少。
患者支撑板的刚度心胸按压时要求患者平躺于硬平面,软平面及弹性平面会降低心胸按压的效率。而当支撑板刚度<250N/cm时,有利于提高CPR时心胸按压的作用;当支撑板刚度大于此时就失去运用支撑板的意义。
施救者的素质及患者个体差异训练有素的施救者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保证,施救者的CPR方法掌握程度及应急能力直接影响CPR的效果。对于非专业人员,单纯心胸按压较传统CPR可提高CPR的实施率及成功率。另外,患者的基础疾病、体型等个体差异对心胸按压的CPR效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高效的心胸按压对于达到心肺复苏治疗的终极目标——使患者达到发生心脏骤停前的机体状态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制约心胸按压的发展因素中,争议最大为按压机制、按压频率、深度及力度,而其他已知影响因素已基本明确。虽然自心胸按压术发展以来,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都有不断提高趋势,至目前提倡的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深度至少5cm,但是按压频率并非越高越好,心胸按压的最佳具体的频率和按压深度还有待研究。那么最佳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应该是多少可以获得更佳的复苏成功率,为达到这样的按压频率和深度所需的按压力度是多少,而且《指南》的参数变化主要是来自欧洲研究结果,最适合亚洲人的参数是否和欧洲人的一致。
阐明CPR中心胸按压的力学机制,得到心胸按压的按压力度、频率与位移三者间关系,找出心胸按压的最佳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掌握心胸按压影响因素,提高急救工作人员的CPR技能等,将有利于CPR质的飞跃,能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