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疏通经络,通过经络、腧穴、针刺手法使经络通畅,气血正常运行。通过具有补泻性能的穴位和补泻手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致病因素,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源于阴阳偏盛或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通过针灸调解阴阳,使之平衡。针灸以标本缓急为原则,辩证地寻找证型的立法处方,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运用针灸补的手法治虚证,泻的手法治实证。根据虚实的轻重缓急决定补泻多少和补泻先后。要因时、因地、因个体而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补泻要准确,补泻施术不同,疗效截然相反,补泻先后顺序不同,大大影响疗效。针刺有深浅,病有浮沉、表里之分,刺有深浅。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疾深针浅疾不除。施术有先后,针灸施术顺序通常先前后后,先阳后阴。如针刺对膀胱的病案,长毫针深、斜刺关元腧穴,治疗尿潴留症。给予膀胱壁较强、较短的针刺激后,逼尿肌的肌细胞发生即时性膜电位变化,促使平滑肌收缩及黏膜皱襞形成而排尿。在此基础上持久地刺激(或电针),平滑肌能产生较大的短缩性及频率较大的慢波节律,则不利于膀胱甲滑肌紧张性收缩及内膜皱襞形成,所以不利于排尿。如针刺对胃肠的病案,针刺后三罩、中脘穴,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的释放。同时刺激胃赛运动,加速胃排空,促进溃疡的修复。胃肠胀气,取中脘、关元、天枢穴,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作用。腹水取灵台、肝俞、命门、曲池穴。如粘液囊炎的病案,粘液囊炎属中兽医“腕筋病”的范畴,由局部气血凝聚而成,或局部胶样变性。局部取穴围刺,囊正中垂直进针达囊底部,在囊肿边缘斜刺5针,深达囊肿直径2/3处,留针30分钟。局部围针刺法可以破坏囊肿组织,达到软坚、散结之效,根据囊肿大小,针刺3~5天,囊肿向四周扩散而变软至平复。
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有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渗透到针灸临床研究的各个南面。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做出了瞳大贡献。针灸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大有作为。继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针法,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相互渗透和交融,进一步搞清中兽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以此发扬光犬针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