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建立在哈维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血液循环生理学,尽管提出了许多相关的调控机制,但是都不能完善合理地解释出生前后和运动时发生的巨大循环改变及其调控: 胚胎时期右心肺动脉和肺脏的发生发育晚于左心和体动脉,随后右左心之间形成卵圆孔及其单向瓣膜结构,直至出生前>90% 左心血液经卵圆孔和动脉导管来自右心,仅约9% 血液从右心经肺进入左心。出生后的卵圆孔和动脉导管迅速闭合。大家公认正常人的右心室- 肺动脉和左心室- 主动脉动态血流量相等(相近),但无法解释出生后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结果:人体功能整体角度解释血液循环的调控机制。血液循环的首要目的,与呼吸的目的相同,是向需要的组织运送氧气,机体必然有相应的信号(O2 为主体,CO2 和[H+] 三位一体)系统对血液循环功能进行调控,与同时被调控的呼吸功能优化匹配,从而使机体组织细胞氧气需供的动态平衡得以实现。当然血压调节相关的压力感受器与呼吸化学感受器位置相同,其上传神经和中枢整合部位也与呼吸调控部位重叠。呼吸循环必然互为辅助,从而实现对代谢需求的供应。
结论:循环是生命表征-- 呼吸存在的基础,呼吸循环在神经体液一体化调控下实现代谢需供平衡。由此可以解释:(1)心衰患者呼吸异常发生机制。(2)出生后呼吸的出现是心脏结构改变的原因。(3)正常人随吸呼节律而改变的每搏量、收缩压、心率及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异性均是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上传神经直接或者间接所造成。(4)运动中代谢产物对运动肌肉血管扩张作用远大于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收缩效应从而完成血流再分别。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站在宏观的人的角度出发,用整体的观念来探讨各系统之间的调控关系,探索生命本质,必将为医学科学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