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侧卧位插胃管效果分析。(1)左侧卧位插胃管的依据。咽腔大小和咽部紧张度与咽部肌肉及喉的位置有关。喉头位置移动时,咽腔的改变相当显著。患者取左侧卧位时,喉头向左前移位,咽下部最狭窄部位喉咽部变宽,胃管可顺利快速通过,胃管前端沿咽后壁偏右侧下行直抵食管入口。喉头位置的移动使杓状软骨与喉咽部后壁相距增宽。此时,用纤维胃镜观察,放射状的食管裂孔入口与镜端在同一直线上。胃管很容易循腔前直抵食管人口,不需要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由于侧卧位时喉头位置左前移位,左侧会厌壁呈“水平位”,掩盖左侧梨状窝,右侧会厌壁呈“直立位”,右侧梨状窝变平坦。这样易使胃管顺右侧梨状窝进入食管内。(2)左侧卧位与胃的关系。患者取左侧卧位时,胃底处于最低位,蠕动又非常弱,加之幽门保护性痉挛收缩,使毒物储存于胃底部,既提高了幽门位置,关起“门”来洗胃,又有利于胃管在胃底部抽吸,减少了毒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吸收,同时左侧卧位又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防止呕吐物误吸人气管,引起窒息的危险。研究显示,左侧卧位一次性插入胃管成功率高达97.1%,明显优于对照组。
2.塑料口咬能有效防止胃管脱出及咬管。多年来,临床上采用的是金属开口器协助插胃管和在洗胃过程中支撑牙齿防止咬管。但在应用中存在许多缺点:开口器为金属制品,直接应用易损伤牙齿和口腔黏膜;外包纱布应用,前端变圆钝,不易开启牙齿;开口器不易固定易脱出,胃管被咬住的情况时常发生。改良法洗胃时使用塑料口咬,插胃管时将口咬放置于患者口腔内,使上下牙齿置于口咬外部,胃管从其主体的椭圆形孔道中穿过,操作者可一手固定口咬和胃管,一手操作洗胃机,不仅便于胃管的固定,也不会损伤牙齿和口腔黏膜。使用塑料口咬,在插入胃管过程中,起着引导胃管,快剖顶利插管的重要作用,在洗胃过程中能有效支撑胃管,防止胃管脱出和患者咬管。
3.延长胃管插入长度洗胃效果分析。(1)胃管插入长度的依据。洗胃液的灌人和吸出均通过胃管实现,若胃管插入长度不合适,势必影响洗胃的质量。从人体解剖学角度看,人的咽全长约12cm,食管全长约25cm,贲门距门齿40~50cm。传统洗胃方法胃管插入长度45~55cm,因身高差异,临床常以患者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长度为插管长度,本研究中传统平均插管长度为52.5cm,从解剖学角度讲,此长度仅达贲门下。因此,临床发现按传统胃管插入长度胃液流出缓慢,且时有间断,有时还可出现只能灌入而抽不出的现象。而延长胃管插入长度至55—70cm(即从患者耳垂到鼻尖,再从发际到剑突的长度),胃管顶部可达胃窦部,各侧孔全部在胃内,洗胃时洗胃液流出快而通畅,进出液体量相符,并能引出较多原液,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2)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观察。传统洗胃法胃管插入胃内的长度不够,胃管各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吸出液体时出现间断,形成空吸,胃黏膜受损,洗胃后患者腹痛、胃出血概率高。因不能尽快吸出灌洗胃液致胃扩张,再者在未灌入洗胃液前,不能引出较多原液,使毒物进入肠道的机会增加。而采用延长胃管插人长度法洗胃,减少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显示,延长胃管插入组较传统胃管插入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