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助产士的组成中以大、中专科毕业生为主。少数拥有本科学历者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校接受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到产房工作后接受临床培训而成为助产士;另一种是在产房工作多年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本科学历。而在护理本科教育中,在助产实践方面仅仅是短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其结果是学生从护理专业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成为助产士,必需经过在工作岗位上的再培训。对于已经工作多年“有丰富经验”的助产士来讲,他们往往是新助产士临床实践培训中的“教师”。她们在培训新助产士中因为没有规范的教材。多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进行经验的传输。同时,由于在成人教育体系中也缺少针对助产专业的相关培训。因而对于在职助产士来讲专业上的继续深造也很困难。
有研究者曾经对4家医院的81名产房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29.6%毕业于助产专业,其余2/3毕业于护理专业;67名在独立进行助产工作前接受过培训,但形式和时间不一。最长的24周。最短的仅1周。其中通过临床带教和短期课堂培训的人员占85.0%。而通过专业培训班培训的人员只占10.5%。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助产知识与技能进行专业培训可以减轻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93.8%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助产专业培训。
长期以来无论是课程教育体系。还是护理工作方式。我国的助产教育已远远落后于护理科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目前国际助产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的助产教育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①教育水平严重的参差不齐。助产教育仍以大中专教育为主,尚没有独立的本科以上助产教育。开设专门助产学科的院校非常有限:很多助产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是护理专业,理论教学在实践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②培训内容和方式尚无明确标准。目前培训基本以短期理论培训为主,多集中在提高临床技术方面,对助产业务中的全程关爱和理论基础等很少涉及;③在师资、教材、课程、相互交流促进等方面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专业技能的提高基本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新老人员的传、帮、带形式。缺乏统一明确的专业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④助产士管理基本由护理部门负责。缺乏相对专业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