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由于生理发育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在骨髓穿刺上也有一些特殊性。小儿骨组织化学组成的特点是水分较多,固体物质和无机盐成分较少。在婴儿期,基本的骨组织为编织骨组成,仅有很少的板层结构,直至 2 ~ 3 岁才有较成形的板层组织。另外,小儿骨皮质薄,骨髓腔较小,因而小儿骨髓穿刺技术要求高,部位应慎重选择。常用部位有髂前上棘穿刺、髂后上棘穿刺、胸骨穿刺、腰椎棘突穿刺、胫骨前穿刺等。
小儿髂嵴处骨质疏松,皮质较薄并且骨髓较多,穿刺比较安全易行。但是小儿髂前上棘平面小,肥胖及腹胀患儿穿刺点难确定,又需先注射麻醉药,穿刺时不易固定,需反复几次才能刺入固定,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大,拔针后穿刺部位有时出血不止,故往往穿刺不易成功。
小儿胸骨穿刺存在以下问题: (1) 4~ 8 周龄的婴儿 (小婴儿) 皮下脂肪丰满,胸骨角触诊常不满意,穿刺点选择难度较大; (2) 2 个月的婴儿胸骨厚度为0.8 cm,仅为成人的 1 /2,并且小婴儿骨髓腔较小,进针后抽不出骨髓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小儿胸骨较薄弱,穿刺深浅不易掌握,进针过深可能误穿纵隔,伤及胸骨后重要脏器。腰椎棘突穿刺是儿科较常采用的穿刺方式,其优点为: (1)患儿体位易固定,棘突骨性标志明确穿刺点易确定; (2) 在患儿背后操作,可减少其恐惧心理; (3) 椎体是造血活跃部位,骨髓造血细胞丰富,穿刺成功率高。其缺点为: (1) 腰椎为活动部位,穿刺后影响患儿活动并有发生骨折的风险;(2) 操作不熟练或操作中患儿哭闹可能伤及周围的神经。国外指南不推荐将腰椎棘突穿刺作为常规的穿刺部位,国内没有统一的指南,各个医院根据科室的传统自行选择。鉴于腰椎棘突穿刺的严重风险不宜作为首选穿刺方式进行推荐。
髂后上棘位置易确定、安全、操作简便,是儿童及婴幼儿首选穿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