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有医学上的“黄金8分钟”,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抢救成活率低,即使能够挽回生命,也容
易造成患者大脑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从呼吸道的清理到人工呼吸,再到除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迅速完成,避免大脑长时间缺氧。
(1)人工呼吸的力度和方法要准确。如果吹气的力度过大,容易导致患者的肺泡破裂,但气流太小,又进气不足,不能达到救治的目的,一般达到吹气时能够使患者胸部有高起即可。
(2)心脏外按压的频率及力度要严格控制。按压的力度要适中,力量过大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而按压的力度过小,胸腔压力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无法成功复苏。一般应有节律地按压胸部,时间不应少于10秒。另外,按压时,应将患者的衣扣及裤袋等解开,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3)除颤的时机要准确在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时,应尽快对病人给予除颤,不需要先通过心电图确认心脏颤动。这样可以有效把握复苏时机,提高复苏成功率在缺乏相应的设备时,可以采用“心前区扣击”的手法除颤方式。关于除颤的时机,在2005年举行的《ECC及CPR治疗建议国际会议》中指出:实施心肺复苏时,在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应首选除颤;否则可以先做五个周期的心肺复苏后,再行除颤;并且进行1次除颤后,先不做生命体征的评估,马上接着做五个周期的心肺复苏,再进行评估。
(4)脑复苏时,人工降温的方法和温度要准确控制人工降温可以有效防止脑神经的损伤及脑积水的产生,但是,降温要持续进行,并且控制好温度及速度,避免极速降温对局部皮肤及血管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损伤.一般应降温至33-34℃为合理。
经过心肺复苏后,病人虽然已经苏醒,但是各方面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且身体虚弱,抵抗力低,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出现再次昏迷,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脑积水、精神疾病、情绪失控甚至肾脏或循环系统衰竭等症状,因此,复苏不是根本目的,复苏后进人重症监护室后的全面护理工作仍然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