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占第三位,致死率占第二位。在我国,70%的大肠癌为直肠癌,而距肛门7cm以内的低位直肠癌占所有直肠癌病例的70%,许多直肠癌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虽然低位吻合技术的进步,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但仍有20%一30%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需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和Miles术。Miles术是低位直肠癌根治的标准术式,结肠造瘘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减少造瘘口并发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结肠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体型、手术技术等因素有关,大部分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可通过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
造瘘口周围皮炎是结肠造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溃疡。本组出现造瘘口皮炎10例,均为患者不能正确进行造瘘13护理有关。造瘘n皮肤的处理包括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用氧化锌软膏涂于造瘘口皮肤周围,避免造瘘口附近皮肤受肠液刺激,选择合适的造口袋并正确使用等。造瘘口狭窄也是Mile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6%一15%。造瘘口狭窄常继发于造瘘口缺血、造瘘口肠管黏膜与皮肤分离,随着肉芽组织瘢痕化收缩而加重;造瘘口口径过小也会导致狭窄,此种狭窄大多在术后短期内出现。本组8例造瘘口狭窄患者,6例均为肥胖患者,其中5例腹壁切口<3cm。为防止出现造瘘口狭窄,术中应避免腹壁切口过小,肠段应垂直拉出,采用肠管外翻与皮肤一期缝合,术后1周左右可定期扩肛。轻度狭窄患者通过扩肛可缓解,由疤痕引起的重度狭窄需通过于术治疗。老年患者易发生造瘘口旁疝,本组发生造瘘口旁疝的4例患者均为年龄≥60.0岁的老年消瘦患者。老年人腹壁薄弱,加之术后腹内压增高可导致造瘘口旁疝的发生。造瘘口旁疝发生后,如无肠管嵌顿可先试行保守治疗,包括使用腹带等,如症状严重或经保守治疗不缓解需手术治疗。本组2例行腹壁缺损修补,重新安置造瘘口,2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造瘘口回缩多因肠段游离不充分,肠系膜过短,造瘘口周围缝线过早脱落,或因造瘘13局部缺血坏死引起。本组发生造瘘口回缩的2例患者,腹壁外肠段均<2cm且伴发2型糖尿病。造瘘口回缩可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腹膜炎。年龄过大也是造瘘口肠管回缩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由于肠管肌层和腹壁肌层较薄弱,固定不牢固,易发生感染,有伴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愈合能力差,更易导致造瘘口回缩。正常造瘘口术后3d内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一般因局部回流障碍引起。本组4例造瘘口水肿患者经局部高渗盐水湿敷、加强营养支持后缓解。造瘘口出血常因肠黏膜血管结扎不牢或扎线脱落引起,经压迫一般均能止血。
总之,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多数是可以预防的,术后应认真观察造瘘口情况,若出现并发症,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