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亚利桑纳州在加强CPR培训的情况下,目击者CPR实施率从28%提高到40%并且患者出院率从3.7%提高到9.8%。但是这种出院率的提高不能简单归为单纯胸外按压cPR的应用。实际上,广泛和反复的CPR培训才是提高目击者实施CPR的根本原因。担心口对口人工通气导致感染疾病仍然是不愿实施CPR时常提到的原因。在院前发现并开始进行CPR的目击者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当询问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为什么没有马上进行CPR的原因时,37.5%表示当时慌乱了;9.1%表示不能正确进行CPR;1.1%表示害怕伤害患者;仅有1.1%表示不愿做口对口人工通气。影响非专业人员进行CPR急救的最主要原因是相关知识不足或怀疑自己正确实施CPR技术的能力,其次才是害怕引起法律纠纷和被感染疾病。即使在针对自己的家人实施CPR的调查时,非医务人员最担心的也是“做得是否正确”。反而是医务人员更担心感染而不愿做口对口人工通气,但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容易获得和使用简易呼吸器给患者通气,并不影响CPR实施。而且,目前尚没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因为实施传统CPR而被感染的报道。另一方面,单纯胸外按压CPR随着时间推移,实施者易感觉疲劳,很难维持按压深度,也会影响操作质量和复苏效果。
在中国,CPR培训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及新加坡等国。一项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实施CPR的意愿非常高(传统CPR和单纯胸外按压CPR分别为48.1%和62.9%),影响CPR实施的主要原因也是担心自己的急救能力不够。现实状况也是,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目击者现场CPR率极低(<8%),院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极差。最近一项北京急救中心的研究显示,目击者cPR率仅11.4%,患者出院率仅1.3%,且患者神经功能良好仅1%。在中国,近年来公共健康系统不断发展,目击者CPR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无论是目击者CPR率还是出院及神经功能恢复率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开展广泛CPR培训是促进中国CPR发展第一步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有助于提高目击者CPR率,而其他生存链上的各个环节也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前述可见,指南的制订主要是根据一些急救车可迅速到达地区的研究报告,如美国亚利桑纳州4—8 min,日本4~5 min,新加坡10min左右。在中国急救车到达时间则需要10~16min,有时因为交通堵塞还会更长,这种情况下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目前国内院前心脏性猝死病死率极高,传统CPR都不能有效提高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更何况无通气的单纯胸外按压?
2010年的指南公布之后,国内各种媒体报道实施CPR可以单纯做胸外按压,这显然欠妥。实际上,20l0年的指南建议:①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救援人员,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尽早对其开始胸外按压;如果能做人工通气,就以按压与通气比30:2进行;CPR持续进行直到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除颤或急救人员到达接手或患者清醒。②所有的CPR培训课程都应包括通气训练和胸外按压。但是,近年来各种宣传强调单纯胸外按压等同于或优于传统CPR的复苏效果后,医务人员和非专业人士实施传统CPR(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通气)意愿明显下降,尤其是医务人员更愿意做单纯胸外按压。指南更强调胸外按压而弱化了人工通气,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不愿做人工通气的目击者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在中国,为了提高目击者实施CPR,也提倡不愿做通气操作时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但是结合中国的救护车达到时间等现状,单纯胸外按压似乎并不适合中国国情,院前CPR时保障通气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部分。公众广泛的CPR普及教育,及早并有效的CPR是抢救的关键,维持有效的循环及通气才有可能大大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