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OA)是一种可动关节的非炎症性病变,特点是关节软骨退化和关节表面及边缘新骨(骨赘) 形成,又称为骨性关节炎。其发病因素尚无定论,年龄、激素水平、肥胖、遗传、过度使用等危险因素被广泛接受,但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呈世界性分布,多发于中老年人。在美国,50岁以上人口中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病率居全部病种的第二位。在欧美,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分别是引起女性第四位和男性第八位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亿,而其中骨关节炎患者约超过5000万。由骨关节炎带来的医疗负担也大幅增长,据统计,全球人口中,10%的医疗行为与骨关节炎相关。为了提高骨关节炎的整体防治水平,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响应了欧洲骨科研究会主席Lars Lidgren 教授发起的倡议: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十年”。201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残疾报告》,宣布在第一个“ 骨与关节十年”的基础上继续第二个“骨与关节十年”(2010—2020年)的发展计划。我国于2002年10月加入“ 骨与关节十年”这一国际性组织活动,并且正式签署了宣言。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及由其所带来的社会上、医学上的挑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慢性退行性疾病如骨关节炎的蔓延,然而不断扩大的医疗与健康需求和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总是不断地加剧。我国对骨关节炎防控工作所投入的健康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在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症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上。同时广大的普通百姓对骨关节炎防治的意识不足,往往等到疾病发展严重了才去就诊。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骨关节炎正危害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国骨关节炎防控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限的卫生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应用健康管理的理论,贯彻“ 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卫生方针,探索一条全新的基于健康教育的骨关节炎社区健康管理途径,将成为提高我国骨关节炎防治效果和效益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