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操作能检验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基本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为此,我们运用传统的“二看三点”法进行教学。二看:一是理论课堂结合多媒体教学,观看动态的经络循行走向图及腧穴的定位图;二是实验课观看教学录像,复习加强理论课堂所学的知识,为经脉循行路线的划经实验及腧穴的点穴实验作铺垫;三点:即“师点”、“互点”、“考点”。“师点”,是由教师在学生身上划出经脉循行路线及做定取穴位的示范动作;“互点”,是在“师点”之后,让学生两两结合,彼此在对方身上定取穴位,然后由教师指导并纠正学生在点穴时出现的偏差;“考点”,是一次实际定取穴位的能力测试,每位学生抽取一份印有1O个不同穴名的试卷,要准确说出腧穴的归经、定位,然后在另一位同学身上定出腧穴的位置。“考点”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实验课上介绍适当病例,加深学生对腧穴定位及主治的认识。如有同学近期失眠,就针刺百会、水沟、太阳、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同时用艾条灸翳风穴。在给同学作治疗的同时,其他学生也见习了腧穴的定位与配穴方法及针灸操作方法,可以加深对经络腧穴的理解,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如在介绍三阴交穴的主治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该穴的主治特点。同学们经过讨论,围绕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这一特征,根据肝藏血、肾藏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归纳出三阴交穴擅长治疗小腹尤其是妇科疾患。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脾主四肢肌肉的理由,归纳出三阴交也是治疗下肢痿痹的重要腧穴。
我们将设问答疑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促使学生在听课时联系已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系统解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例如在讲解足少阴肾经时,强调足少阴肾经在其循行过程中,联系肾、膀胱、肝、肺、心等脏腑。如照本宣科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此时,可启发学生联想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认识到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表现为“心肾相交”。肺与肾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肝与肾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资互制方面。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两者为表里相合关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内在脏腑之间的联系,是有经络沟通联络的。所以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过程中,就联络了相关的重要脏腑心、肝、肺、肾、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