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每年导致大约1700万人死亡,其中很多表现为心源性猝死。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 arrest,SCA)目前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在美国,每年大概有294000例患者死于院外心脏骤停;在中国,这个数字则是544000,位居全球第一位。心脏骤停发生后,救治的成功率普遍不高,而在我国,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不足、院前急救水平参差不齐、大城市交通拥堵等原因,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左右。如何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所有心脏骤停的救治措施中,心肺复苏(CPR)无疑是最初始和最重要的环节;而在CPR的各项措施中,胸外按压是提高早期救治成功率最重要的措施。最新的《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CPR的最关键环节,应该优先实施胸外按压。新指南用“C—A—B”(胸外按压一开放气道一人工呼吸)流程代替了沿用数十年之久的“A—B—C”流程;基于研究证实,按压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首次除颤的成功率,而大于90次/min的按压频率能够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新版《指南》不只强调了胸外按压的优先级,更加提高了胸外按压的要求,按压深度由原来的“4~5cm”变更为“至少5cm”,按压频率由“大约100次/min”变更为“至少100次/min”(成人)。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CPR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的救治措施,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也难以保证持续实施高质量的CPR。随着施救者的疲劳,会出现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不足、胸廓回弹的不充分以及轮换施救者导致的按压中断,这都会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使救治成功率降低,因此,对CPR(包括胸外按压的频率、深度、除颤时间及出院生存率等,尤其指胸外按压)进行实时的质量监测和反馈,以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