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血管的走行方向深浅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需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选择血管时应从远端开始(为穿刺失败和以后的治疗留有余地),尽量取直段。如果是弯曲的血管,穿刺时应计算针尖到达血管部位与穿刺点的距离,尽可能使其在一个直段内,并要避开骨突起部位。对有浮肿的患儿穿刺前先用手指压迫局部,随即穿刺,这要比直接穿刺容易得多。已经穿刺过的血管,可先用手指压迫,当手指松开时,见有血液流过时方可再进行穿刺,但应离开原刺点。选择血管的方法主要靠两感(观感、手感)来判断血管的走行和深浅;是否刺入静脉中也要靠两感:观感(回血)、针感(刺破感、空感)。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与对静脉的选择和走行、深浅判断的正确性以及对皮肤和静脉的固定、进针角度和用力的大小有绝对关系。
头皮静脉。穿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备好药品及用物。操作者应位于患者头顶端,左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绷紧,穿刺点应在两指中问,靠拇指的1/3处,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头皮针的针柄,根据血管走向的深浅以向心方向刺入,针梗与皮肤约成50°—100°,针梗进入皮肤与血管的深度因向心血管走行的深浅不同,约为2/3。根据感观或针感确定已刺入血管后,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固定针头,左手取1条胶布将针柄固定,再取1条备好固定针眼的胶布盖住针眼及外露的针柄部,第3条胶布从针柄与塑料管相连接部位的下方绕过,胶布的两端同时贴于前两条胶布上面,再取第4条胶布将塑料管弯曲,固定于适当部位,起缓冲作用。又根据头皮静脉部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刺针方法。
颞浅静脉。管壁相对较厚,管腔较大,因而针尖刺入皮肤后,沿着血管走行,可稍向下倾斜进针,针尖无阻力时可见回血,证明刺入血管内。
颞中静脉。比颞浅静脉深,有时外观不明显,但小儿哭闹时血管充盈,触感有缝隙,进针倾斜角度稍大些,针刺入血管时,可感觉有一抵抗。
额静脉。如外观不明显时,可触有缝隙感,刺入皮肤后,沿着缝隙平行进针即可。
耳后静脉。耳后皮肤松弛,须将皮肤与血管固定后平行进针。
眶上静脉与滑车上静脉。此处皮肤较头皮细嫩,故刺入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穿透血管,平行进针即可。
腹壁静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危重,末稍循环障碍,肢体及头部血管完全破坏的患儿。腹壁较软,皮肤松弛,血管浅而不固定,穿刺部位呈平面,所以困难较大。选好血管后应以左手的食指与中指绷紧皮肤,不能向下施压,刺皮后平行进针,当针感有空感时见有回血,即已刺入血管。
指(趾)静脉。适应症同腹壁静脉。此处血管表浅,管腔小,皮肤皱褶多,血管充盈不固定,故要选用小号头皮针(41/2号)。刺针前将皮肤绷紧并将血管与皮肤同时固定,刺针动作要轻而稳,要凭针感判断。
皮肤表浅的细小静脉。外观清晰,管壁薄,紧贴于皮肤,血管固定,所以针尖刺入皮肤后不能上下移动。为避免穿破管壁,要沿着血管走行平行进针,靠观感判断。如果穿破血管时则针尖部位发青(可见皮下出血)。但在末梢循环不良,血流灌注不足时可见不到回血,故靠针感来判定。当针尖有空感时停止进针,注入少量液体后,如无外渗并见有液体在血管内通过,即证明穿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