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呼吸骤停是急诊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危重症之一,急诊科人工抢救心肺复苏能否成功除与复苏开始的时间、按压是否标准、是否开通气道、是否及时除颤、原发病等有关外,我们认为还与心肺复苏时通气是否合理、有效密切相关。
心搏、呼吸骤停10s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min,脑神经元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所以,人工抢救心肺复苏中,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尽早开放气道,及时恢复有效通气已经成为急救工作者的共识。但对于在通气时忽视了通气的合理性,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常规通气,从而导致患者过度通气,使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心搏、呼吸骤停10s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min,脑神经元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所以,在心肺复苏中,于胸外按压的同时,立即开放气道,及时恢复有效通气是急救工作者的共识。
在心肺复苏中,标准胸外按压可以提供大致30%的心输出量(这种低输出量状态只能维持少量但是非常关键的血流供应心脏和大脑) ,故心肺复苏时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灌注明显减少。正因为肺血流有很大幅度的减少,要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比值,分钟通气量必须小于正常值 ,而且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时机械通气使用的FO2为100% ,所以,在心肺复苏中使用较正常低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即限制性通气即能维持恰当的通气/血流比值。而在心肺复苏中,如采用常规通气(通气频率16次/min,潮气量10mL/kg)就会导致患者过度通气,因为过度通气会导致患者胸内压升高,在按压期间减少回心血量。(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在人工抢救心肺复苏中如高级人工气道已建立,推荐通气频率8—10次/min,潮气量6~7mL/kg 。
通过对心肺复苏限制性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限制性通气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通气组,我们认为应提倡在心肺复苏时采用限制性人工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