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全世界各地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各自不同,心搏骤停复苏存活率也存在惊人的差距。为使更多心搏骤停患者能成功获救,就必须使现场目击施救者和医务人员能相融在一个EMSS中,步骤一致,做到整体紧凑的救治,从现场急救、存活入院直到存活出院,这也是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极大挑战。学术界一致认为,高质量心肺复苏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获得最佳预后的基石,挽救生命和恢复正常功能状态也是心肺复苏的终极目标。
2010指南修订会议前的36个月,由来自29个国家的356位急救专家采取文献回顾分析、系统评估、会议辩论、个人讨论、电话会议以及网络会议等形式,对涉及的277个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主题的411个科学证据逐一审查,包括对证据评价分析及文献编目,且严格披露潜在的利益冲突。会议科学共识主要围绕2005年以来新取得的学术进展,由工作单作者采用相同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分析,评价证据等级,对推荐内容进行科学阐述,最后提出新增、修改或删除的推荐方案。每个提案报告以后再经过与会者提问或推荐意见修改,然后提交会议工作组(task forces)讨论并撰写为新指南。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与AHA对修订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是以大量证据评价和专家共识为基础,来确定推荐新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或确认其他方法是否无效。但更新的指南也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下所有急救人员和心搏骤停患者。
AHA作为ILCOR成员,承担着将国际科学共识定期修订的内容更新到新版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任务。自1992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已体现出根据证据提出推荐方案;2000指南试图作为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循证评价方法得以明确实践;2005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虽未再作为国际指南,但证据评价进一步得到认同;2010指南在循证方法上无疑更趋完善。2005指南发表后不久,工作组即草拟了一份修改的证据评价问题目录,其内容涉及到相反、新增和从前知识缺陷等问题,并被完善为人群干预对照预后(PICO)模式。
AHA证据分类等级意义。值得提出,证据水平B或C的推荐并不可言轻,指南中许多重要临床问题的解决,并不单靠临床试验本身,甚至也不是随机试验,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学术共识,循证依据也只是在特定试验或治疗中可获有用或有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