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解剖结构在矢状面上有骶曲和会阴曲,在额状面上也有轻度的弯曲。直肠有2-3个不同方向的半月形直肠横襞,使管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状态。此外,有些患者肠道痉挛使肠道处于闭合状态,这些均增加了插管的阻力,为克服阻力而增加插管的力量,粗而硬的肛管就容易造成直肠弯曲部黏膜损伤。传统灌肠镜下观察78例中有插痕69例,改良组104例镜下无1例擦痕。观察结果表明,使用管径较粗、质地较硬的肛管灌肠容易造成直肠黏膜损伤。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结(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而且治疗阶段必须每天灌肠(1个疗程10-20d),选择不恰当的肛管势必会加重直肠黏膜的损伤,延缓疾病的愈合。改进方法用16-18号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既能顺利完成灌肠任务,又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损伤小,药物保留时间长等优点。
在传统灌肠方法中,待肛管插至所需深度,才松开调节器。改进方法在插管有阻力时,即轻轻松开调节器,使少量灌肠液流入直肠内,一方面有润滑导管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肠管舒张、管腔扩大,可减少阻力。
药液的温度应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37-38℃,这种温度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液,将刺激直肠黏膜,产生灌肠后立即排便,不利于药物保留。灌肠液温度<34℃时,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物吸收。已有报道的加温方法:一是给药物加温后再灌肠,二是灌肠时用热水袋加温。前一种方法在天冷时不易保温,后一种方法不容易控制温度。改良方法中使用静脉输液电热夹给灌肠液加温,能保证药液以38-40℃的恒温灌肠,而且易于操作。